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中国援阿联酋医疗队易亮:中医药疗效迪拜获认可

2020

08/28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因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三公司铝厂项目有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病例发生,需紧急调配医务人员前往迪拜参与救治工作。”
 
  4月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让大家因国内疫情形势好转而稍作宽慰的心又揪了起来。
 
  国外疫情尚不明朗,一切都是未知数,到底该不该去?
 
  沉默良久,重症医学科医生易亮拿起手机敲下了“我报名”三个字。
 
  “心里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名单敲定。4月25日,在简短的动员大会后全体队员紧急出发。第二天凌晨,易亮就踏上了迪拜的土地,在简单的准备过后,紧张而有序的救治工作开始了。
 
  “迪拜正值酷暑,每天气温基本都在40摄氏度以上。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当地的方舱医院关闭了中央空调。”易亮回忆,穿着防护服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时,身上又闷又热,心里更是忐忑不安,一方面是方舱医院硬件设施差,缺少检验、检查设备,没有区域划分,也没有专业的防控人员,另一方面是对当地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存在变异、患者症状等情况一无所知。
 
  然而,见到病房里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与重新燃起希望的表情后,易亮的心顿时坚定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战士听到了冲锋的号角,这是祖国赋予我们的使命。那时起,心里的恐慌和焦虑都消失了,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出发前,医疗队队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李浩许下郑重的承诺,“一个月患者清零、零加重、医务人员零感染”。怀揣着这个目标,易亮集中精神投入到与疫情的战斗中。
 
  “起初,大家都借鉴武汉的战斗经验,穿防护服前不喝水,想尽量减少小便次数,以免影响工作,结果因为环境温度太高,基本上5分钟就汗流浃背,不少队员很快便出现了虚脱的情况。”易亮说,医疗队的成员们一步步在实践中摸索,吸取教训,后面每次入舱之前都大量饮水,汗出得再多,也咬牙坚持下去。
 
  “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由于方舱医院在郊区,离医疗队的驻地有近半小时的车程,因此每次查房都必须乘专车前往,交通较为不便,医务人员们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创建了一个新冠肺炎调查问卷,并设置了24小时的值班电话,通过问卷、微信、电话和现场查房等多种方式结合,能够准确掌握每位患者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段。”易亮说。
 
  用中医药在异国他乡开展治疗,面临的问题并不少。迪拜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多变,与国内不尽相同,易亮主动查阅文献,结合辨证,开出适应证型的中药处方。有些患者从未接触过中医,对中药的味道难以接受,医疗队就想办法帮助他们将良药入口。渐渐地,患者们都看到了中药的疗效,喝药的主动性自然上升了。不少病人还患有糖尿病、肠炎、皮肤病等基础疾病,虽然医疗队携带了部分药品,但药物的种类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队员们就将自己带在身上备用的药品拿出来,为患者提供治疗。
 
  除了正常的药物治疗之外,病人的心理问题也是易亮和同伴们关注的重点。“有些患者情绪紧张、心理负担极重,迫切想要回国,每次查房的时候,我们都会格外关注他们。每天多次进行微信和电话沟通,跟他们聊聊病情、生活和家庭,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更好地接受治疗。有时听他们倾诉心声,甚至能到凌晨一两点。”易亮说。
 
  经过规范的检测和专业的治疗,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所有工友们都陆续转阴出院,医疗队成功地做到了出发前的承诺。看到工友们核酸转阴时如释重负的喜悦表情,易亮心中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终于,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党员的担当激励我前行”
 
  在迪拜,医疗队员们一幕幕无私付出的场景让易亮深受鼓舞,这成了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动力。
 
  “我们的队长李浩因为严重关节炎,手臂难以抬起,夜间疼得难以入睡。然而他在我们宣讲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知识和进舱查看患者时都身先士卒。副队长、西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志旭对救治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亲力亲为,每次病情出现变化的时候,他都亲自前往病房查看,甚至深夜还到当地医院看望病重的华侨同胞。”易亮说,从这些同志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员的担当,很幸运自己能够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8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庆祝2020年中国医师节评优表彰大会,从迪拜归来的易亮作为“优秀医师奖”的获奖代表,在领奖台上谈起这段异国抗疫经历。
 
  “感动的场景很多,当痊愈的工友们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向我们发来感谢时,当身在国内的家人被慰问和关心时,当中医药的疗效被患者们认可时……我能感到一种深深的幸福感,这也是我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贡献力量的动力所在。”易亮说。(李芮)

责任编辑:姜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