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

张伯礼:中医更关注辨证论治 新冠肺炎属“湿毒疫”

2020

08/17
来源:

羊城晚报

  16日,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广东药科大学主办,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支持的“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园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聚焦COVID-19防控,深化中俄抗疫合作”,旨在助推中俄抗疫合作实现新进展。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俄方主席、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彼得·格雷鲍其卡作为大会名誉主席到会指导并作主旨报告。同时张伯礼、陈香美、吴以岭、程京、丛斌、黄璐琦、张英泽、王琦、李校堃、沈洪兵、郭姣、李红良、胡豫等新冠疫情防控领域有关院士专家等参加会议。大会由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主持。
 
  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副校长丹尼斯·布特纳鲁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校长瓦伦丁·巴普洛夫院士,大会名誉主席杨宝峰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为大会做开幕致辞。
 
  会上,张伯礼院士发表题为《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的线上报告。他强调,中医抗疫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许多经验,记载在书上。“我们上武汉前线,底气都源于这3000年来的积累。”他说道。
 
  张伯礼指出,西医关注病毒,而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通过科技、证候学调查、专家经验总结,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了创新理论——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证候要素有湿、热、毒、虚、淤,核心病机是湿与毒。
 
  他强调,在我国的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贯穿轻型、普通型、恢复期、重型、危重型防治各阶段的全过程。其贡献一是“四类人员”集中隔离阶段,服用中药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扩展和蔓延。二是在方舱医院抗疫时期,“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大大地降低了转重率;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不一样的温暖。三是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效果显著。四是恢复期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发生。
 
  张伯礼表示,目前已收集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研制出了治疗新冠肺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方,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责任编辑:姜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