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时评 > 正文

与西医相比 中医复兴的道路仍很长

2020

09/03
来源:

人民出版社

  刚开始提笔写的题目是“中医复兴的路仍很长”。忽觉很不妥,平时行文写道路和路是一个意思,但对于中医来讲,复兴必须重视道,着力于道,依道而行,所以在路字前面加上了道。自古以来,中医就重视医道、医术和医德的研究与传承。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万物变化运动的场所。道是自然,道是“太上”,道是推动宇宙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道是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序列等。纵观中医历史,横览西医发展,中医文化、西医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西医融合发展造福人类的态势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最近中西医融合发展捷报频传。科学家正在以前所从未有的激情进行医疗科技创新,芸芸众生正在翘首以盼攻克癌症后的 “长生不老”。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不单指汉医。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一段时期以来,中医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发展?能否复兴?怎么复兴?可以说“众声喧哗”。中医复兴需要拨乱反正。很多人借中医养生敛财,以“神医”“御医”名义成为江湖大骗,使得中医领域乱象丛生。如何让中医“循道”前进,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发展中医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2017年年初,我在担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期间,和我的同事周宁等人以“中医复兴”为选题,采访了数十位国内外名人,希望从他们的视觉探寻中医复兴,以匡正目前流弊。
 
  被国际社会列入“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屠呦呦在与我交流中,一再讲,“中医药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智慧。青蒿素的发现只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一种模式”。有一段时间,我所强烈反对的“两论”甚嚣尘上,这就是“中医无用论”和“中医神话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犹如一道闪电刺破了笼罩在中医发展上空的乌云,似一场及时雨降到中医这块表层快要板结的田地上,使中医及时焕发出一派生机。
 
  中医如何能与西方主流医学并驾齐驱?
 
  首先要建立“中医文化”自信。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与我们的交谈中诘问,在我们知道西医前的几千年,我们靠什么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不是中医,难道靠的是西医吗?屠呦呦获诺奖更加说明中医之树长青。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全世界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
 
  其次要承认中医的发展差距。中医医院、医生和研究团队,与西医相比,在我们国内也不是一个量级。中医何时能复兴到昔日的辉煌?这是一个大命题,它要求我们首先回答中医怎么样与时俱进现代化,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西医融合发展上以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这部书不是一部医学专著,但它却是各界名流关于中医复兴最深沉的思考和呐喊。
 

责任编辑:姜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