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时评 > 正文

从“病”入手 化解中西医如何结合的困境

2020

08/25
来源:

中国健康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张声生
 
  “还好及时做了胃镜检查,从胃镜和病理来看,这是食管早癌,可以采取内镜下治疗,术后再配合中医药调理。”韩先生是个中医粉,反酸、烧心半年多,一直拒绝检查,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时好时坏。当我建议韩先生做胃镜时,他诧异地问:“现在中医也要开西医检查单吗?”这个病案反映了患者对中西医的认识误区。在疾病诊断不完全明确时,尽管大多数中医在临床中能够坚持中西医结合,但确实一部分中医大夫对西医检查、技术等重视不够。那么,在诊断和治疗中,中西医到底如何结合呢?
 
  主症命名有局限
 
  强调病证结合诊疗模式
 
  现代中医临床是需要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模式,这是当今中国医学的特色。我们不仅要认识中医的“证”,也要明确西医的“病”。现代医学以“病”为核心,不断从微观角度解释分析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规律,并运用现代检查、检验手段,力求对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西医诊断的“病”,不仅为中医提供了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而中医多以主症命名疾病,缺少鉴别诊断的客观依据,不利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如反酸、烧心为主症,在中医属于“吐酸病”范畴;但临床上功能性烧心、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裂孔疝、食管溃疡、食管早癌、食管癌等均可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中医往往不能单纯通过症状、舌脉来进行疾病的精确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中可能包含了很多恶性疾病,如果能早发现,就可以早期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挽救患者的生命。
 
  所以,要更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明确的治疗聚焦目标,那就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明确的“病”。只有在明确疾病的基础上,治疗中才可以更好地充分运用中医和西医,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提高疗效。
 
  现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很多情况下正由以“主症”为核心逐步向以西医的“病”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近年来,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和第1~2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我牵头组织制定的中医脾胃病行业17个专家共识,都是以“病”为基础,既明确了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又明确了中西医治疗的优势环节,如《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年)》等。
 
  以“病”为基础
 
  中医辨治才能有的放矢
 
  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不仅是西医治疗的前提,也可以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首先,中医在西医“病”的基础上,再加深对中医“证”的认识,归纳出“病”的证候分型,即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表现形式,把病和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治疗更系统化、具体化。
 
  其次,以明确诊断的“病”为基础的鉴别诊断,对中医治疗用药也有指导意义的,可以使中医治疗的优势环节更明确。如同为有反酸、烧心的症状,功能性烧心和食管溃疡的治疗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再次,疾病的明确为中医在“病”中的治疗作用和时期提供了依据,或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联合治疗,或在某些优势环节使用中医药。如功能性烧心的治疗可以全程使用纯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尤其是C级或D级的食管炎,中医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可加快黏膜的修复,缩短病程;而诊断为食管早癌的患者运用中医的环节就不一样了,一般是在内镜下治疗后再介入中医,这时候中医药的作用是促进黏膜修复,缓解患者术后的食管不适症状,预防癌症复发。
 
  搭建交流平台
 
  打造强势中西医团队
 
  推动中西医结合协调发展,除了需要医生运用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组建能打硬仗的中西医团队也是关键。作为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脾胃病区域诊疗中心,我们团队积极搭建中西医交流平台,从临床实际出发,以共同研究、客观认识的“病”为目标,在传承精华、继承证的认识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完善以西医“病”为基础的证候特点,形成病证结合的诊断与治疗的创新模式。如我们团队与我国幽门螺杆菌研究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胡伏莲教授共同牵头组织全国中西医消化病著名专家共同制定的《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我国首个中西医整合的消化病专家共识。
 
  在此《共识》中,西医提出其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中存在的不足,而中医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疾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证”,形成了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病—证”认识,从而提出了可实操的辨治策略,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链接
 
  将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作为突破口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持续或反复发作、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研究表明,我国70%的患者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也是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特色之一。
 
  在临床中,现已逐渐将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UC治疗的目标,而且长期随访发现,黏膜组织学愈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复发和结肠切除概率。黏膜组织学的深度愈合可以改变UC的远期病程,阻断疾病的进展,被认为是UC临床治疗的理想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实现疗效突破的关键环节。
 
  我们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支持下,将4个临床中心的204例轻度、中度UC患者采用中药分期两步法治疗(试验组)或者阳性对照药物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对照组),疗程24周,对于缓解的患者观察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中药试验组缓解率近80%,西药对照组缓解率不足75%(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8.1%,明显低于对照组23.3%(P<0.05)。中药分期两步法治疗和西药治疗相比,在临床缓解率和复发率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现状是目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疗效验证,设计严格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很多临床研究设计并不规范,许多情况仍以临床症状的评价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客观指标评价不足,也很少对于远期疗效和复发率进行动态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优势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未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寻求其优势病种,将中西医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UC诊疗模式,并用循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突破疾病的治疗瓶颈。

责任编辑:姜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