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王兴臣:岐黄济世 中医救人
2020
08/21
来源:
他自幼跟随老中医出诊、采药,凭着一腔热忱潜心研读中医典籍。他出身中医名校、遍访岐黄名师,如饥似渴涉猎中医理论,医术日渐精进,逐渐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他不断在专业领域内传承出新,弘扬中医“简便廉验”的精髓,在中医临症领域终获不菲斩获。治病救人、授业解惑、汇编经验、躬耕杏林,他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脑病科主任王兴臣。日前,他获评“最美健康守护者”之“最美省级医生”,可谓实至名归。
自幼采药诵典 遍访名师研习
徒骇河岸,药草丰盛,多有民间中医在此尝草采药,济世医人。就是在这样浓厚的中医文化熏陶下,王兴臣自幼就接触到中医,并爱上了中医。“我年少时体弱多病,吃了当地一个老中医的药就会药到病除,这让我见识到了中医药的神奇,立志一定要把医生当成我的终身职业。”于是,他跟随老中医出诊、采药,并开始背诵《汤头歌诀》和部分《医宗金鉴》内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0年,他如愿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文化。在校期间,他聆听山东著名中医教授八老的临症经验,工作后又深感自身中医理论不足,再次考入伤寒大家徐国仟门下习研伤寒学,建立了六经辨证思维体系。后又随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崔章信、谷越涛临症,做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侍诊陈绍宏、顾植山。40岁已经晋升主任医师再次考取博士研究生拜王新陆教授门下深造,遍访名师、博览经典、潜心研习,让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可以解惑”,这是王兴臣在中医求学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初衷,“年轻时当看到一个个病人带着期盼而来,我却无能为力时,对我的心灵撞击是很大的。所以我就想把中医学得更深更精些,能帮助更多病人摆脱疾病。”在王兴臣的家中和办公室,摆放着一摞摞跟师笔记,记录了他在十几年随师学医过程中名师所授、遇到的病例和自我总结的心得,成为他最看重的珍藏。
传承中医精华 中西医结合创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医药发展指明的方向。王兴臣崇经典,传承中医大家衣钵:作为“齐鲁内科时病学术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学习中悟新知,他认为中医强调“中和”,阴阳失和、气血失和导致疾病,失和是因浊气而起,“浊”乃万病之源,“化浊”则能消除病根。本着这样的学术思想,他将很多疾病治疗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不泥古,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创新着中医这一中华瑰宝。40多岁的孙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孙先生是一名长期瘫痪患者,突发高烧不退,尿素氮、肌酐升高,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果,很多医生认为需为其透析。但王兴臣综合分析认为,孙先生的病因为“阳明腑实”,是因长期卧床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所致。遂开四味小中药,以鼻饲服下,同时辅以西医的补液治疗。第二天孙先生的肌酐和尿素氮就双双下降,烧退。
大脑为元神之腑,因此对脑病科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引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为拯救大脑增质提速,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他较早开展头痛日记的书写探索,在头痛的辨证论治和预防复发方面,以“肝论治”“和为主”疗效明显……
仁心生仁术 常怀百姓疾苦
很多找王兴臣诊病的人都有体会:王院长的处方“方小而效著”。他开的处方可能有时只有几毛钱、几元钱,却能见到奇效。在王兴臣看来,虽然中医有“大病用大方、沉疴需重剂”的说法,但更多的病还需“小方治大病,四两拨千斤”。无论方有多小,切中要害才会有效。
方小效著是仁术之彰,仁心是仁术之源。对病人,王兴臣永远抱着一颗仁慈之心。面对病人时,他从没想过患者能给他带来什么,而是他能为患者做些什么。细心、耐心、关心是他作为一名医生诊视患者时的一贯方法,细心地观察患者,不轻视患者的任何一条主诉,不遗漏患者任何细微的体征变化,向患者耐心地解释所进行的医疗措施,打消患者心中的疑虑。
常常能听到患者及家属讲述他拒收“红包”的事情,面对患者的感谢,他总是说:“把生命都交给我们,把心底的隐私向我们诉说,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不是金钱能买到的。”2017年他获得山东省国医杰出精英奖,2019年又获“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面对这些含金量很足的奖项,王兴臣说,对他来说,最大的含金量是病人的认可。
(新时报记者苏珊 通讯员吕奕)
责任编辑:姜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