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文旅 > 正文

小儿多泄泻 中药辨证治疗显良效

2020

08/18
来源:

人口导报

  “孩子一到夏天就拉肚子,三天两头肚子疼”、“孩子老说肚子胀不舒服”,经过对近期接诊的小儿病症进行统计,可见泄泻患儿明显增多,此时进入八月,天气更加炎热,空调、冷饮成了孩子们的标配,湿邪偏胜加之寒冷饮食,最易损伤脾阳。不少孩子经常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近日在儿科门诊就碰到一则典型病例:患儿腹痛腹泻两月,加重两天,遇冷即发,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平日喜食冷饮,入夏以来更是凉水不断,吃完水果、进入空调屋后都易腹泻,泻后痛减,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诊苔白,舌淡浅紫,查血常规、血沉、粪便常规、痢疾、霍乱弧菌未见异常。诊断为泄泻脾胃虚寒证,予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4.5克,干姜9克,党参9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白豆蔻9克,藿香9克)。
 
  患儿一年四季常饮冷水,寒水侵袭中焦,先伤脾阳,后逐渐伤及肾阳,脾失健运,辨为太阴病,临床中应以益气升阳、温肾暖脾、化湿止泻为治疗方向。附子理中汤是在《伤寒论》理中丸的基础上加附子演变而成,最早见于宋代《阎氏小儿方论》,并记载于同时期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干姜、附子大辛大热,有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之功用;党参甘温,长于补气健脾、补虚助阳;白术健脾补虚,燥湿运脾;白豆蔻燥脾湿助脾阳,涩肠止泻;藿香芳香化湿和中;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所谓附子无姜不热,干姜附子党参合用寒虚并治,温中健脾之力愈强;白术合党参复脾运而正升降。诸药相合,温补并行,共奏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嘱其注意饮食,勿过食寒凉,患儿3日后复诊,腹泻等不适症状已明显减轻。
 
  上述患者是无发热型,如果儿童患虚寒湿泻,在吃完凉性东西如鲜榨果汁后,排便次数增多,水样便,无异味,嘴巴发淡、手脚发凉畏寒并且伴有发热,属里寒已化热,临床上低热者常予藿香正气散,热度偏高者合予退热方药,如银翘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退热。
 
  夏季儿童除脾胃虚寒泄泻外,还有一种常见症状,患儿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排便次数增多,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肛门热,或大便酸臭或如败卵,时伴有干哕呕吐,食少或拒食,失气频频臭秽,脉滑数,指纹色紫,舌红苔厚腻或黄垢,责之于夏季饮食不节制,家长喂给孩子食物过多,肉食偏多,超过胃肠负荷,造成食物积滞于体内,此类儿童属于伤食泻,不能盲目止泻。临床常以保和丸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此方作用平和,主要成分有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方中山楂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和胃,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半夏、陈皮理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既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食积泄泻可出现很多伴症,而且儿童体质各不相同,故在临床应灵活运用保和丸,随症加减。如患儿积滞较重,可加入枳实,增强行气消积之功;部分患儿还会伴有呕吐症状,可酌情加入竹茹和胃止呕;伴有腹痛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待排空之后,多数患儿会有脾虚乏力症状,予玉屏风散健脾和胃、调理善后。
 
  泄泻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高,尤其是夏季,临床上除了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针对症型治疗,更要根据患儿体质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方药。此外,夏季食物易腐败,要叮嘱家长注意儿童饮食,不可过食冷饮寒凉之物,杜绝暴饮暴食。甘味补脾,可以适量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芋头、红薯、薏苡仁等,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度过健康快乐的暑期时光。
 
  □侯金易

责任编辑:姜丰华